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

中暑預防

中暑預防

一、什麼是痧?
刮痧時皮膚會刮出紫紅色的皮下出血點或瘀血斑,就是所謂的「出痧」,不只是中暑會刮出「痧點」,臨床上許多疾病都會「出痧」,但以夏秋季之病為多見;在刮痧時有人會認為刮的越紫越多,效果越好,其實,「出痧」的顏色愈深、愈紫、愈紅,表示症狀較嚴重,症狀嚴重者體質通常較為虛,刮痧時更不可以強刮,實際上,每處約刮 20 下左右就可以,刮出發紅的小出血點就好了。

二、刮痧療法原理
刮痧的力道輕是「補」、強刺激則是「洩」,循氣血走向是「補」、逆經絡而走的也屬「洩」的一種方式,不知體質或狀況的話,就保持力道平均「平補平洩」,刮痧是在身體表面特定部位,反覆進行物理刺激 - 「刮」,造成皮膚表面「出痧」,藉由「出痧」來刺激體表經絡,疏散體內瘀積的氣血。

三、刮痧器具
刮痧板:正統的刮痧板狀似彎月或牛角,也有些是橢圓形或是半圓形,一塊板上要有幾個不同的邊、彎、角及不同厚薄,施於各種體型的人體,通常只要用的順手,任何一種都適宜,也可以利用家中的瓷湯匙、小圓盤、刮板、嫩竹板、瓷器片,使用其圓滑、無破損的那一面。
潤滑劑:為了減少阻力、磨擦力及避免皮膚擦傷,在刮痧時選用適當的潤滑劑、活血劑,常用冷開水、米酒,身體發熱時可用溫開水,用萬金油或青草膏不僅具有潤滑作用,還可以活血化瘀、促進血液循環、擴張毛細血管。
消毒劑:用於刮痧前皮膚局部消毒,需要 75% 酒精和消毒棉籤、棉球等。

四、刮痧功效
刮痧療法具有解表袪邪、暢通氣血、改善血液循環、促進新陳代謝等,其實,刮痧不只能解中暑,刮不同的部位就會有不同的效果,最常刮的肩頸部位,這部位是頭與身體之樞紐,若是瘀澀不通則使全身氣脈不通,刮痧肩頸部可以退燒、去暑、袪風寒,還有「肩頸一鬆,全身鬆」的說法,對於解中暑、放鬆全身有特別的療效;刮背部正中線與其兩旁一、二寸,正中線為「督脈」,兩旁為「膽經」與「膀胱經」,刮這些經絡可緩解症狀、預防感冒;刮痧還可運用在保健、強身、美容等作用。

五、刮痧 STEP BY STEP
1. 刮痧部位用毛巾擦乾淨或以 75 ﹪酒精消毒。
2. 刮痧板鈍緣與皮膚接觸,呈 45 度角。
3. 刮向同一個方向,不可來回刮;逆經絡方向刮,一般原則頭部、背部、四肢、腹部是由上而下刮,臉部、胸部是由內而外刮。。
4. 刮的部位也是有順序的,一般先刮頭頸部,再刮他處,依序為頭部、背部、胸腹部、四肢和關節。
5. 一邊刮要不時沾一些介質潤滑。
6. 一般每個部位刮 20 次左右,總時間 20-25 分鐘為宜。

六、刮痧注意事項
1. 女性的面部忌用大面積強力的刮。
2. 刮痧要在空氣清新、通風的場所。
3. 刮完痧後,先用乾淨毛巾把皮膚上的油和汗水擦乾淨,再喝一杯溫開水、稍微休息一下。
4. 刮痧過程中詢問「會不會不舒服?」被刮的人明顯感到不舒服,最好馬上停止,讓病人坐下或平臥休息,喝些溫開水,必要時送醫治療。
5. 老人、小孩皮膚較脆弱,力道需放輕,也要特別注意被刮者的反應。
6. 正常情況下,健康的年輕者「出痧」約 2-3 小時就會褪去,最慢一天內,年紀大、病重者, 2-3 天就消失,使勁亂刮則一、兩個星期都無法消褪,並不是病重導致的。

七、不適合刮痧者
身體過瘦者。
皮膚失去彈力、破皮有傷口者。
水腫者。
血友病或有出血傾向者。
心臟病患者。
月經期與妊娠婦女的腹部
空腹時
危重病症者。
對刮痧恐懼或過敏者。
傳染性皮膚病者,如癤腫、癰瘡、疤痕、潰爛。
糖尿病足者。
使用穴位:
大椎(正坐低頭,第七頸椎下的凹窩)
在大椎穴上下左右各十公分的區域由上往下刮痧或大椎穴局部放血
內關 人中 湧泉 百會 曲池 風池 合谷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